听完来龙去脉,其实我还挺为添哥骄傲的。
吃晚饭的时候,添哥奶奶说:“今天放学去接他的时候,在幼儿园楼下,他被一个同学打了一巴掌。我把这个男同学骂了一顿。怎么可以打人耳光。”
我们都诧异地停了停碗筷,关切地问添哥,谁打的你,为什么打你。
添哥一边看着《熊出没》一边慢条斯理地说:“是黄**(一个男同学),他欺负米米(一个女同学),我说了他,还去告诉老师了。”
“他怎么欺负米米了?”
“我们一桌人吃饭,谁都可以讲话,他就不让米米讲话。”
“然后你就挺身而出啦,还去告诉老师啦?然后他就生气了来打了你?”
“对啊……”可能不确定自己做得对不对,将迎接他的是批评还是认可,添哥红着脸扭扭捏捏地答。
“很好,你做得对的!”我们几乎异口同声。看添哥的样子也略释然。
杨老师还很认真地补了一句:“杨乐添,这种情况下,你不可以主动打别人,但只要有人先动手打你,你尽管打还他。”
我竟十分同意。 看到添哥隐约显现出的正直和勇敢的好品质,也相信他未来对是非的判断力,我觉得这样的引导也许是最适合他的。
感觉自己落入护犊子的俗套,也许是有“不希望孩子跟我一样只会忍气吞声”的潜意识。
初为人父人母,所有的事件都在经历“第一次”,有些决定还是挺艰难的,因为是非黑白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。
我们都不想硬搬育儿书的说辞来教出方盒子里的所谓的好孩子,更多的是想顺应他的脾性,在他自己成长的同时帮一把,好让他不偏离善良勇敢谦逊的脊梁骨。(喂,“告老师”这种习惯,上了小学就戒了吧!)
虽是步步惊心,但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。
评论